高爾夫球會會籍就是Fellowship


@劉兆生 - 2012/02/18

Image Credit: Unsplash
  Image Credit: Unsplash

現今世界各地數萬個高爾夫球場,性質上大致可分為屬於公眾的和私人的(Public & Private)。

顧名思義,公眾的當然是指由地方政府興建,作為社區康樂設施的一種。像興建一般的網球場、籃球場或游泳池等運動場地目的一樣,只為讓市民有個健身和消閑的好去處;而私人的球場則用集資經濟模式興建,而且往往涉及龐大資金,建設費動軋超過五億港元,所以背後必須考慮日後怎樣回本的問題,故此每個球場的經營方針和運作模式須按不同市場需要而各異,例如一些內地專為配合旅遊或房地產投資的球場,經營策略上便以訪客或投資者為主。

球場怎回本

畢竟,最傳統的模式,仍是透過高爾夫球會以會務形式運作。設立會員制,招收會員,一次過收取入會費用作為回本收入,每月月費則作為運作開支之用,這絕對是個打得響的算盤,而且世界各地成功的傳統球會也是採用這個模式。但很多人忘記,這模式背後有賴兩大要素支持。

首先,球會建立的目的,是始於一撮熱愛高爾夫的人士,他們大多是事業有成、在社會上有着貢獻的一群,在球場上也共享同一理念,意識形態上亦屬一致。他們興建高爾夫球場或加入成為會員的主因,是大家認為需要一處地方方便打球、社交和休憇的私人空間。而會員與會員之間的關係,是建立於一份無形的交情,視為一種fellowship。這種起源自宗教上的communion密切關係,才是一個真正傳統球會 −− 一所私家俱樂部 −− 的使命和涵義。

這涵義引申出來的另一要素,就是球會的建立,不是用來牟利的。我們當然知道球會是一盤生意,有着從事任何生意上須應付的種種要素,但當球會的業務能回了本後達到收支平衡,賺錢不再是首要任務,能令會員受惠和增加會員福利才是唯一長遠宗旨,例如強化球場的保養、提供價廉物美的飲食、資助球會球手出賽或甚至捐款社會慈善活動等。

使命、涵義和互信

而球會得以發展下去,就是有賴球會會員和會員之間的互信精神。外國一些超過五十年的球會,會員都引以自豪,三代也屬同一球會並不罕見。另外,球會為了捍衛傳統精神,接受新會員時,要經提名及面試,香港賽馬會的入會手續也是。

雖然高球私人俱樂部這概念傳到中國內地很多已變了質,有些內地大款一聽到加入某高球私人俱樂部先要面試便嚇了一跳。什麼?還要兩名推荐人!那游說老子買這四十多萬會籍的推銷員他們是幹嗎的?百思不得其解之餘,差點破口大罵。

據筆者到過國外的球場中,除一些公眾球場外,很多高球私人俱樂部,真的能做到球會傳統精神,而且各有特色。比較高檔的計有專為美國政要出沒的、高科技從業員的、金融投資的和明星藝人的。放眼看看日本、南韓和星馬泰等高爾夫球成熟國家,一些大企業是擁有私家球場,開宗明義只招待生意夥伴,閒人免進。可能很多人還未知,香港一些富豪亦已擁有球會及樂於興建高球私人俱樂部,但仍未敢以企業命名,在普遍誤解高爾夫文化的香港,他們不得不保持低調。

誠然,以上這些球會,加上一些只是地方性的平民高球私人俱樂部,會員間真正發揮着fellowship精神,若非處身其中很難感受到。內地球會方興未艾,這本來就是同是賦濃厚「黨性」的活動,何時能登「大雅之堂」?(完)


#####

本文原於《信報》刊出,現經作者修訂重刊。

[ #文化 ]




cc logo BY-NC-ND | Attributions @劉兆生 Terms

Author @劉兆生 herein proclaims all rights to this article and related contents and thus publishes expressly the sai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licence which allows for sharing with attributions while restricting commercial usage and modifications. In conjunction, Author introduces images,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media elements which may individually be on their own different terms.